传统文化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强院 > 传统文化

端午安康

更新时间:2019-06-06    浏览:次    来源:德阳交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为大吉大利之象。龙是古代吴越部落的原始信仰,吴越百姓以龙作为部族图腾神、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祗敬感德神祖的人文精神以及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且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节前后,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